德高文库网

德高文库网 >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 正文

灯塔大课堂第12课观后感6篇

2022-08-24 13:00:05

灯塔大课堂第12课观后感6篇

灯塔大课堂第12课观后感篇1

刚刚看完__位英模的纪录片,备受鼓舞,也备受感动,他们身上三个最宝贵的品质感染了每一个人。

首先是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十二位英模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无不在诠释着什么是忠诚。他们已经将忠诚写入了他们的生命,刻进了他们的骨髓。

其次就是热爱。我们的事业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是任何崇高都离不开脚踏实地。日复一日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会消磨我们的意志,也会浇灭我们的斗志。唯有热爱,才会让我们重新燃起战斗的激情。

最后就是奉献。政法人都会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大家还是小家。十二位英模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无怨无悔的选择了大家。他们舍弃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舍弃了自己的生活,选择无私地为人民群众付出,最终他们收获了一方的平安、和谐、稳定。我想,这就是奉献最大的意义吧。

灯塔大课堂第12课观后感篇2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考验,也是对党员干部的检验,更是对我们每一个群众的考验。病毒来袭,疫情蔓延,全民“战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这一路,他们做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一路,他们甘于奉献;这一路,他们信守了承诺。抗击疫情我们“疫”直在路上。

“疫”路上的坚持。只要疫情不退,他们就会一直坚守岗位不放松。春日暖阳里,你会看见那令人感动的标配:“白大褂”“红马甲”“警服蓝”,仿若天空中的一道彩虹,带给我们安全与希望。在一道道检测路口,有穿白大褂的医务工作者,有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有穿着警服的基层民警,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岗位,但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抗击疫情”。他们严格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要求,用实际行动构筑起防疫工作的坚强屏障。为了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他们每天不断地重复着,“你好,从哪里来?请出示有效证件”,对往来人员测量体温,叮嘱他们带好口罩,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车。

“疫”路上的奉献。无论何时,只要乡亲们有需要,党员志愿者们就会一直行走在这条送货路上。“来,张阿姨,你要的面条2斤。”“王大爷,你要的种子、化肥到了哦。”不远处传来了一阵阵送货的吆喝声。疫情期间,为了方便老百姓生活,乡镇的党员干部当起了“送货郎”,为老百姓代买油盐酱醋。送货上门的时候还当起了宣讲员,宣讲疫情防控知识,用自己的行动为乡间小道上增添了一道暖心的色彩。有的热心居民还自发捐款捐物资,用每一个“小我”为国家贡献一份“大爱”,他们“疫”路上的的奉献精神证明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只有同舟共济。

“疫”路上的承诺。只要疫情不退,我们就会一直宅在家,等待春暖花开。为了打赢战“役”,我们共同遵守承诺——不串门、不访友,不聚集,自觉隔离宅在家中。每天看看书籍,写写文字,开启云办公模式,按照上班期间的工作节奏及时有效地处理工作事物,决不让思想掉队。闲下来,敲敲键盘码码字,记录下内心的感悟,迎接每一天的日出,每一天的夕阳,每一天的夜晚,每一天的快乐,迎接打赢疫情阻击战的春暖花开。

抗击疫情坚持到底!我们深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指日可待。正如领导总书记所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灯塔大课堂第12课观后感篇3

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来在新建的西南联大改学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时,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接着他选择了空气动力学最难的课题“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作为博士论文题目。1941年5月,他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于是,郭永怀成了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郭永怀很快就驰名世界。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不理想。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55年,钱学森发来两封书信,邀请郭永怀回国。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与夫人李佩于1956年11月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怀说。

1960年7月,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中国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郭永怀担任九院的副院长。当时九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的构造原理,开展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

1963年,他与科研队伍迁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郭永怀的倡议和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爆炸确定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的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一直沿用。

郭永怀每天一大早便赶到现场,了解装配工作进展和系统联试结果,一旦发现问题便及时研究处理。在将要进入正式试验阶段的那些日子里,郭永怀每天都要忙十几个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吃饭也是席地而坐边研究边吃。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爆炸试验成功。当闪光火球和蘑菇状烟云冉冉升起时,全体测试人员一片沸腾,郭永怀却瘫软在试验现场,身边工作人员把他架到临时帐篷里的铁皮床上,郭永怀太累了。

灯塔大课堂第12课观后感篇4

通过参加学习今天的__政法英模宣讲团的宣讲报告, 为我们展现了 一个个身边的英模先进事迹, 报告感人至深、 催人奋进, 展现了我们__政法队伍立党为公、 执法为民的光形象。 在一个个英模事迹的冲刷洗礼下,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英模前辈的一片片赤子之心, 他们有的人克己奉公,将群众和国家的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开展学习英模事迹, 不仅是党和组织对我们这些新入警的青年政法干警的殷切的希望, 更是我们自身对于先进模范的一种推崇与向往。在观看前辈的光荣先进事迹让我感触良多, 也让我从英模的先进事迹中汲取到了 精神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 让我也努力想成为一位德行兼备的人。

一、 英模精神就是不惧挑战。 人生正是一种敢于与现实“较真”、 不断迎难而上, 攻坚克难, 敢于与自己“较真”,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 在人生的道路中,政法干警的职业生涯中, 我们必然会面对许许多多的困难与挑战, 唯有拿出“千磨万击还坚劲” 的勇气, 将今天自己生活道路, 职业道路中的“挡路石”转化为明天前进的“垫脚石”。 立足工作岗位拼搏奋进, 永怀一颗敢于挑战自我, 敢于攻坚克难之心。

二、 英模精神就是不惧失败。 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败之后便不再坚守, 输得起的人, 一般只会输一阵子; 输不起的人, 注定将会输一辈子。战胜失败, 有时真就需要我们再执拗一些, 再钻一钻“牛角尖”, 再啃啃难啃的“硬骨头”。 越是难熬的时候, 越要输得起, 敢于从头再来; 越是想放弃的时候,越要咬紧牙关, 敢于屡败屡战。 在政法工作,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悬案, 疑案, 难案, 可能会经历一次又一次推演的失败, 但是我们能放弃吗? 不,我们更应汲取榜样精神, 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决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 的心态, 将失败视为成功的必由之路, 不惧失败。

三、 英模精神就是信念坚定。 信念的力量就像黑暗中的灯塔, 寒夜里的暖炉, 正是因为一位位有着坚定的信念的英模们, 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为己任, 才让他们身上闪者熠熠生辉的光芒。 作为新入职的政法干警, 我们更应坚定自己信念, 时刻提醒自己执法公正严明,始终将自己放在天秤的正义的一方, 汲取前辈英模的信念力量。

总之, 我一定要向身边的这些英模学习, 大力学习和弘扬他们对党忠诚、 坚定信念的良好政治品格; 大力学习和弘扬他们情系百姓、 为民爱民的高尚情怀;大力学习和弘扬他们立足本职工作, 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 把本职工作做好,为嵩县政法队为争光, 书写光辉的政法人生。

灯塔大课堂第12课观后感篇5

英模代表们的先进事迹激励着青年干警见贤思齐、奋发努力。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要成为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法尖兵,就必须坚守初心铸忠诚,奋勇担当善作为。

要做维护大局的坚守者。忠诚是共产党人信仰的一面“旗帜”。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夯实政治能力,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大局意识,确保一切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经得住考验、守得住底线、稳得住大局,集中精力干事创业。

要做一往无前的奔跑者。对工作,要真抓实干、勇挑重担;对自己,要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努力践行青年党员的担当作为。

要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既要完得成建功立业的大事,也要做得好默默无闻的小事。把忠诚担当书写进日复一日琐碎的工作中,将履职尽责镌刻在默默无闻的平凡岗位里。要做春风化雨的温暖者。沉下心、耐得烦,对照“精细、精准、精美”的工作目标,把服务保障工作的一件件“小事”做细做实,于点滴处见水平,于细节处显真章。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我们要严格落实教育整顿要求,以扎实可靠的作风,以奋斗拼搏的姿态,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为实现“三高四新”战略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灯塔大课堂第12课观后感篇6

扶贫工作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的习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让农村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按照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大约还有2年的时间,目前已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合理安排公共资源配制,动员全党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实现扶贫不是一天一夜的事情,实现贫困人民的小康梦想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从头脑中扎根,我们不应该喊出扶贫口号,也不应该设定好高骛远的目标。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层次从小事做起。

长期以来,扶贫乱象时有发生,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扶贫资金天女散花、贫困县舍不得脱贫摘帽、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导致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这不仅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更是扶贫工作没有走心的恶果,不可小觑。

精准扶贫要用真心从实抓。以调研走访的实际数据定位哪儿最贫困,为什么贫困?实打实的派驻工作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等发展当地经济;上级部门也应拨付资金、实行一帮一的政策,点对点扶贫帮困。

搜索